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本地特产 > 正文

    中原古俗在客家人生活中的烙印—乡音

    信息发布者:LYZ8888
    2018-07-01 08:39:13    来源:于都县贡江镇农村信息网(门户网)    回复:0    点赞:0

     来自中原的客家先民,带来了华夏民族的勤劳勇敢、刻苦俭朴,也带来了中原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从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考察,宁都的客家特征非常明显。

      客家方言是客家最显著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客家民系区别于汉民族其他民系的不可替代的具有最直接意义的认同标志。同时,作为仅次于官话的第二大方言,客家方言由于分布广泛,在客家各地区各县市都有自己的特点,甚至一县之中,语音也不相同。而宁都客家先民的迁入早于他处,唐宋迁入的老客多,且世代居住一地,所其方言在客家方言中更具典型意义。

      宁都方言保留较多古音。在声母方面,有19个声母,比普通话的21个声母少2个,其中它没有卷舌音[t∫]][ts΄][s]和[z],却保留着唇齿音[v]和根音[η]。与《广韵》比较,比《广韵》的37个声母数量上少得多。原因是中古音的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如辟母[g]、定母[d]、澄母[d]、并母[b]、从母[dz]、匣母[γע]、邪母[z]、禅母[z]都变成了送气或不送气的清音。像并母中的古平声今读[p΄],古仄声今读[p];定母中的古平声今读[t΄],古仄声今读[t]。在汉语史上,[ts][s]]和[z]等卷舌音是在中古音后期,即十四世纪才出现的。它们是由《广韵》中的“知”“澄”“章”“昌”“船”“书”“禅”“庄”“初”“崇”、“山”“彻”等十二个声母逐渐演变合并而成。

      在具体的发音中,宁都方言至今一部分轻唇音在口语中尚未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仍然保持着重唇音“帮滂并明”一组读音。如称孵小鸡为“抱宅鸟 子”、斧子说成“斧头”等。宁都方言中在《广韵》中个别“知”系字母,至今保留着舌头音,把“不知世故”中的“知”说[ti],其它如“猪”“诸”“朱”“珠”“竹”“蚀”“主”“著”“柱”“煮”“粥”等声母无一不是[t],说明宁都方言至今保留着“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痕迹,亦即说明宁都方言比中原地区的语音更具保守性。

      宁都方言在语音上一方面保留了中古音系里不少古声、古韵和古调,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与中古音迥然不同之处,其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与古人论证过的“时有今古,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是完全吻合的。宁都居民绝大多数是在中古时期的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南宋政权偏安东南一隅时从中南地区渡江入赣的客家人的后裔,其祖先迁来后,保持着自己社会的原先文化特征,未被新居地的语言同化。由于宁都地处偏僻,当中州语言在变的时候,宁都方言却“固守阵地”,尽管也在变,但其变化速度,与其母语的变化速度相比,还是相当缓慢的。

      民间语言大量使用古词。比如:

      [煏]bī《辞海》:用火焙干。宁都话:“煏鸡”,“煏豆干”。

      [猋]biāo《辞海》:①犬貌,②通“飙”。宁都话:“猋得高,跌得重”。“放猋”。

      [坼]chè《辞海》:①裂开。②灼龟甲时甲壳上出现的裂纹。宁都话:“开坼”,“崩坼”。

      [掣]chè《辞海》:①牵引。②抽取。宁都话:“掣手掣脚”。

      [承]chéng《辞海》:①奉,顺承。②蒙受,接受。③承担。④继承;继续。⑤先后的名次。⑥制止,抵御。宁都话:“承蒙抬爱”,“多承美意”。

      [矗]chù《辞海》:①耸上貌。②笔直。③真实。宁都话:“既要当婊子,又要矗牌坊”。“矗天矗地”。

      [噇]chuáng《辞海》:吃喝无度。《集韵·四江》:噇,食无廉也。宁都话:“噇到嗉囊”。批评人说话冲撞:“屙屎噇死狗”。

      [跐]cǐ《辞海》:①《踏》。②通“踩”。《庄子·秋水》:“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宁都话:“拿脚跐他。”

      [攒]cuán《辞海》①聚集;集中。②储蓄;积聚。③通“钻”。宁都话:“江湖一把伞,许食不许攒。”

      [扽]dèn《辞海》同“顿”,振物使直或平整。宁都话:“扽伸衫裤来”。“扽住线来。”

      [籴]dí《辞海》买进粮食。陆游《初夏杂兴》:“闷里家书到,贫时籴贾平。”宁都话:“朝籴暮量。”“八月雷打石,有钱无处籴。”

      [掉]diào《辞海》:①摆动,摇。②摆弄。③丢失。④对换。宁都话:“失掉一个儿子”,“掉了包。”“养只狗也会掉尾巴。”

      [掇]duō《辞海》:①拾取。②双手捧取。宁都话:“掇椅子”“掇碗”“太公太婆掇你去。”

      [凫]fú《辞海》:①动物品。②泅。宁都话:“凫上水”“凫对江”。

      [尜]gá《辞海》:尜尜,亦作“嘎嘎”。①亦称“尜儿”,一种小儿玩具,两头尖,中间大。②像尜尜的。宁都话指蛋,“鸡尜尜”“鸭尜尜”“雕子尜尜”。

      [阝岂 ]gài《辞海》:梯子。宁都话:“上楼阝岂 。”

      [羹]gēng《辞海》:五味调和的浓汤。《诗·鲁颂·閟宫》:“毛炰胾羹,笾区大房。”宁都话:“羹汤”“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羹。”

      [鹘]gǔ《广韵》:鸟名,鹰属。宁都话:鹰称为“崖鹘”。

      [呼]hū《辞海》:①呼气。②召唤。③大声叫号。宁都话:“呼鸡子鸭子归来。”

      [缉]jī《辞海》:①把麻折成缕,连接起来。宁都话:“行郎饱,坐郎饥,姆妈绩缉更肚饥。”

      [鬾] jí《康熙字典》、《说文》:①鬼服也。②小儿鬼。宁都话称小儿为“细鬾”,上吊者为“吊颈鬾”,溺水者“水浸鬾”,孕妇生小孩难产死为“阴生鬾”。“水浸鬾吊颈,死上加死。”

      [扴]jiá《说文》:刮也。宁都话:骂人刻薄“扴骨流浪。”

      [蒹]jiān《辞海》:没有长穗的芦苇。《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宁都旧俗称白露后寅日起十日内为蒹葭天。

      [噍]jiāo《辞海》:①、咬;嚼。《荀子·荣辱》:“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矣。”宁都话称咀嚼为“噍东西”“噍骨头”。

      [搕]kè《广韵》:搕,以手盍也。宁都话:“搕脑盖壳。”

      [稂]láng: 莠一类的草,对禾苗有害。《诗·小雅·大田》:“既坚既奴,不稂不莠。”宁都话:“稂不稂,莠不莠。”

      [日良 ]láng《辞海》:①晾;晒。宁都话:“把衫子哴到竹篙上”。

      [劙]lí《辞源》:分割。《荀子·强国》:“剥脱之,砥厉之,则蠡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宁都话:“肉要劙薄点。”

      [绺]liǔ《辞海》:②须、发、线、麻的一股。宁都话:“抓掉一绺头发。”

      [陋]lòu《辞海》:④丑陋;粗劣。宁都话谓粗劣者为“陋龊”。

      [曚]méng《辞海》:同“曚昧”。混沌未分。梅尧臣《依韵和守贤上人晚秋书事》:“秋雾郁不开,朦胧夹溪树。”宁都话:“天曚曚光”(破晓时分)。

      [妮]nī《辞海》:旧时对婢女的称呼。章炳麟《新方言·释亲属》:“山东谓幼女为婗子,亦以称婢。”宁都话对年幼女孩亦称“妮子”。

      [侬]nóng《辞海》:①我。②人。宁都话为自我称谓。“侬冇撩佢,佢先撩侬。”

      [搦]nuò《辞海》:③挑惹。宁都话:“老弟,你不要搦我发火。”

      [企]qǐ《辞海》①踮起脚后根。《汉书·高帝纪》:“日夜企而望归。”宁都话谓站立为企。“一日到夜企企坐坐,不务正业。”

      [胠]qū《辞海》:①腋上胁下部。《素问·咳论》:“甚则不可转,转则两胠下满。”宁都话谓腋下为“胠下”,“胠下汗大”。

      [骚]sāo《辞海》:③狐臭。宁都话谓狐臭为“狐骨骚”。

      [杀]shā《辞海》:④收缩;断绝。宁都话:“有起头,没杀角”。(喻有始无终)

      [尚]shàng《辞海》:②崇尚;尊重。《庄子·天道》:“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宁都话:“现在的社会尚年少人。”

      [薮]sǒu《辞海》:②人或物聚集的地方。宁都话谓窝为薮:“燕子薮”、“鸦雀薮”、“狗薮”、“猪薮”。

      [迢]tiáo《辞源》:②远貌。宁都话:“天迢路远。”

      [罅]xià《辞海》:②裂开。左思《蜀都赋》:“紫梨津润,撬栗罅发。”宁都话:“栗子壳罅开了。”

      [相]xiāng《辞海》:㈡辅助。相公条①古代称宰相为“相公”。②旧时对上层社会年轻人的敬称。宁都旧时通称成年男性为“相公”,成年女性为“相婆”,前加姓氏。

      [挜]yǎ《辞源》:㈡③强以物与人,强人接受。宁都人待客热情,要“挜菜”,“挜饭”。

      [缘]yuán《辞海》:㈠③攀援。如:缘木求鱼。宁都话,“缘树”,“缘楼岂”。“缘墙爬壁”。

      [丈]zhàng《辞源》:②对长辈之尊称。《辞海》:②对年辈长者尊称:岳丈,老丈。宁都语中称谓多用丈:“丈人爹”,“丈人毑”,“丈公”“姑丈”(女婿)“丈丈爹”(姑父)“姨丈爹”(姨父)“姐丈”(姐夫)。

      [之]zhī《辞源》:⑥助词。宁都话应用广泛:“非常之多”,“非常之好”,“非常之大”。

      [豸]zhì《辞海》:①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宁都话通称为“虫虫豸豸”。

      [箸]zhù《辞源》:①饭具。同筯。俗称筷。《汉书·周亚夫传》:“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宁都话旧称为筷子为“箸”,并有“削箸街”。

      [斫]zhuó《辞海》:①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斩。宁都话:“斫猪肉”“斫柴”“斫树”。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声明 本文由乡镇港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乡镇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乡镇港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