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乡村画面 > 正文

    于都县罗江乡地名及人口变迁

    信息发布者:LYZ8888
    2019-04-29 23:13:02    来源:于都县贡江镇农村信息网(门户网)    回复:0    点赞:1

    于都县罗江乡地名及人口变迁

    引子

    罗江,以水得名。相传罗氏在河头开居,因山崖似洞,始名罗家洞因靠贡江,建了渡口,改称罗家渡。解放后定名罗江。解放前夕属第一区(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19589月成立中村公社,19618月划为中村、洋坑公社,19625月两社合并,以驻地罗江命名一直至今。




    罗江地名及人口变迁(一)

    罗江圩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中小河边。农历二、五、八当圩。清代陈氏建圩,以罗家渡为名,称罗家渡圩。解放后改今名.40户,284人,隶属罗江大队。居陈、林、、罗等姓。

    罗江大队】地势平坦,小河自南向北汇入贡水,沿河公路直达罗江圩。以辖地罗江圩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寨背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罗江大队。

    寨背在罗江圩北面大塅中。村后原有一寨,故名。明中陈氏从河头迁此。

    河头在寨背东北面,三叉河口上。罗氏开居,罗殁。明初陈德刚从福建迁此。

    田心塘在寨背西南面田塅中水塘边。明初陈氏从河头迁此。

    烂泥坊在寨背南偏东塅上溪边。烂泥田多,故名。梁氏于清初从福建武平八角井迁入。还居有邱氏。

    黎屋村在寨背南偏西大塅中。黎氏于清末从南康唐江迁此。

    布角坑在寨背南偏东山脚下小河边。村后三个窝,分布在三个坑角,故名。清中赖氏从福建迁此。后有陈氏入居。

    【白田大队】西北傍贡水,南临新陂河。沿河地势平缓属塅。余属山坑。驻老屋。以白田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高滩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白田大队,1968年与洋坑、上溪合并,属罗江公社红旗大队,1972年恢复白田大队一直。

    老屋在罗江圩东北面河边。明中胡氏从福建迁此。

    叶屋山在老屋西北面塅边山脚下。叶氏开居,叶氏迁。今居胡氏于清中从老屋迁此。

    下山排在老屋北面山坑岭排下。清初胡氏从老屋迁此。

    塘坎上在老屋西面黄泥岗塘坎上。清中胡氏从老屋迁此。

    黄圆在老屋南偏西塅边黄泥岭脚下。因岭圆形得名。清初胡氏从老屋迁此。

    黄竹塘在老屋东南面山坑岭脚下。因塘边黄竹多,故名。居刘氏。

    高滩大队】地属丘陵。西南北贡水迂回,东面山丘棋布。以高滩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高滩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高滩大队,1968年与下坝合并,称红光大队,1972年分开,恢复高滩大队。

    上屋在罗江圩东北面贡水边大上。居高滩片村上方而得名。明中李氏从吉水迁此。

    坝上在上屋西面贡水河岸坝上。清末林氏从小溪口迁此。

    岭背在上屋南面塅边岭脚下。居高滩背得名。清中李氏从上屋迁此。

    渔民村在上屋南偏西贡水北岸中。以前打鱼为业,1968年连家渔民改造,转渔为农,上岸建村于此,故名。居李氏属县农牧渔业局管辖。

    上溪大队】地属丘陵。西南山丘棋布,东北小河沿境汇入水。沿河呈垠。驻上水排。以上水排和小溪口两地名各取一字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高滩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上溪大队,1968年与白田、洋坑合并称红旗大队。1972年分开,复称上溪大队。

    上水排在罗江圩东北面河边。清中丁氏从利村新陂迁入。

    小溪口在上水排西北面小溪与贡水汇合口。清中赖氏从罗坳沙陂迁此。

    黄坝在上水排北偏西小河坝上。芦芒草多,原名芦芒坝,后改名黄坝。清初刘氏从阳田迁此。

    杨屋在上水排南黄泥山坑中。居杨氏,清中从广东迁此。

    洋口在上水排东南面坑口黄泥岭下。地形似羊,原名羊口。北山似虎,不利于羊,改名洋口。清初黄氏从利村庙背迁此。

    里坑在上水排西偏南山坑黄泥岭下。距上水排三华里,原名三里坑,后简称里坑。李氏从高滩洋坑迁入。

    前村大队】东北傍贡水,西依山,全境地势平坦呈大。驻黄泥塘。因居罗江村前面,故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寨背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前村大队。

    黄泥塘在罗江圩西北面贡水岸边大塅中。雨季黄泥水入塘呈黄色,故名。清中林敬祝从石头丘迁此。

    岭子脑在黄泥塘西北面贡水岸边岭脚下。地势稍高得名。清末林玉盛从坝上迁此。

    坝上在黄泥塘北偏西贡水岸边坝上。清中林云瑞从石头丘迁此。

    坝上(上)在黄泥塘北偏西贡水边坝上。清中林氏从石头丘迁入。

    庙子岗在黄泥塘北偏西大塅中岗坂边。村前有九爷公庙得名。清中林敬山从梓山山峰坝迁此。

    枫树下在黄泥塘西北面塅边山脚下。以枫树多而得名。清末林圣彩从石头丘迁此。

    赵屋在黄泥塘北面贡水岸边坡中。清乾隆33年赵氏从福建迁入开居。

    新屋里在黄泥塘西面田塅中。清末林氏从枫树下迁此。

    军田里在黄泥塘西偏南塅边山排上。上称军山,下称军田。清末林长万从坝上迁此。明嘉靖连氏从福建迁入。

    石头丘在黄泥塘南面大塅中。田里石头多而得名。清中林氏从梓山山峰坝迁此。

    石头丘(上)在黄泥塘西南面大坡中。清中林氏从梓山山峰坝迁此。

    石门坑在黄泥塘西偏南山坑岭脚小溪边。坑口形似石门框得名。清末刘氏从西岗山迁此。

    官坑在黄泥塘西南面坑口岗坂上。相传因争水有县官到此判断。故称官坑。清末曾氏从龙南迁入开居。

    下坝大队】东南北三面贡水,沿河属西属山。以下坝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洋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下坝大队,1968年与高滩合并,称红光大队。1972年分开,恢复下坝大队。

    中坝在罗江圩东北面贡水河畔。居上坝和下坝之间,故名。清末林氏从石头丘迁此。

    石角下在中坝北面贡水河畔。上方河边有一石角得名。明末袁氏从福建迁此。还有李氏居此。

    下坝在中坝西面贡水河畔。居中坝下方得名,明末俞氏从福建迁此。

    【洋坑大队】北凭草窝,南依马脑寨,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溪水西注贡水。驻木梓排。以洋坑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域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洋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洋坑大队。

    木梓排在罗江圩东偏北山排上。以木梓树多而得名。清中李氏从高滩迁此。

    里坑口在木梓排西偏北贡水岸上黄泥岭下。居坑口内得名。民国初年李氏从高滩迁此。

    东坑子在木梓排北偏西黄泥山坑里。坑口朝西而得名。民国初期李氏从高滩迁此。

    水口在木梓排西偏北坑口小溪边。居洋坑水口得名。清末陈氏从苏坑迁此。

    木田坑在木梓排东偏北山坑岭脚下。坑中有木通树,原名木通坑。后谐音改称木田坑。清中黄氏从利村庙背迁此。

    老屋场在木梓排东偏北山坑小溪边。后山似虎,原名老虎场,因虎名不妥改今名。清初刘氏从江口迁此。

    坳下在木梓排西面溪边黄泥山坳下。清末张氏从苏坑迁此。

    寺前在木梓排东面塅边黄泥岗咀上。后山似狮,原名狮前。后被雷击而谐音改今名。清初李氏从高滩迁此。

    功场排在木梓排东偏南坑排上小溪边。山排似孔雀,原名孔场排。合作化时,表示要为农业立新功而改今名。清末刘氏从老屋场迁此。

    山下在木梓排东南面溪边黄泥山下。清中龙氏从赣县石含迁此。

    盘古排在木梓排西南面塅边山排上。开居较早,故名。清中张氏从苏坑迁此。

    肖屋在木梓排南偏西塅边黄泥岭下。清中肖氏从联丰迁此。

    苏坑大队】东南西三面依山,北傍贡水。中部地势平缓属。驻蛇背。沿用苏坑乡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苏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苏坑大队。

    蛇背在罗江圩东偏南黄泥岭下。后山似蛇,故名。清中张氏从江口迁此。

    老屋场在蛇背北偏东贡水岸边山岗下。清初陈氏从广东兴宁迁此。原名陈屋,村侧建新房后,称其为老屋场。

    河子口在蛇背北偏西小溪与贡水汇合口上。清中刘氏从广东迁此。

    张屋坝在蛇背北偏东。张氏于清中从赣县江口马安坝迁此。

    竹子窝在蛇背东北面贡水河岸山窝里。盛产竹子得名。清中张氏从江口迁此。

    庙岗在蛇背北面溪河汇合口黄泥岗上。有一古庙得名。清中张氏从坝上迁此。

    窝下在蛇背东北面溪边山窝下。清中刘氏从上欧迁此。

    下窝子在蛇背西北面小河边山窝里。清中陈氏从老屋场迁此。

    雷公坑在蛇背西南面山坑岭脚小溪边。吕氏开居,原名吕公坑,吕氏迁,谢氏于清中从宁都迁此改名雷公坑。

    筲箕窝在蛇背南偏西机耕道边山窝上。山窝似筲箕得名。清中刘氏从河子口迁此。

    岗子上在蛇背西南面黄泥岗上。清中徐氏从三门滩迁此。

    【新屋大队】地属丘陵。东西山坑,余属。溪水北流。以驻地新屋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中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新屋大队。

    新屋在罗江圩南面田塅中。1976年新建房屋,故名。

    连塘背在新屋西北面塅边山脚下。屋背数口塘相连,故名。清初刘氏从会昌周田迁入。

    桐木坑在新屋西北面坑口岭脚下。古时深山密林,穿林而过如穿山洞,原名洞木坑,后改称桐木坑。陈氏于民国初期从罗江圩迁入。

    圩背在新屋西北面大中。居罗江圩背后,故名。明末郭氏从肖屋坪迁入。

    松山下在新西面坑口岭脚下。后山松树多得名。明末叶氏从安远龙布迁此。

    曹屋在新屋西偏南塅边山脚下。曹氏于清中从仁风迁此。

    七山下在新屋东南面塅边山脚下。因村后七个圆得名。清中林氏从石头丘迁此。

    大桥头在新屋南面塅中溪边。村侧有座大拱桥得名。陈氏于明中从寻乌牛头岗迁入。

    排子上在新屋南偏西塅边山排上。清中赖氏从福建迁此。

    黄坑子在新屋南偏西坑口岭脚下。地属黄泥山坑,故名。陈氏于清末从田心塘入居。

    肖屋坪在新屋南偏东段中溪边。明末肖氏从万安迁此。


    【鹅坑大队】地属半山区半丘陵。多黄泥山坑,溪水自东往北流。驻婆面。以鹅坑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洋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鹅坑大队。

    婆面在罗江圩东面。是梁氏祖婆开基的地方,原名婆婆面,后简称婆面。清初梁氏从新陂良坝迁此。

    长坑尾在婆面北面坑尾岭脚下。坑长而得名。清末王氏从峡山迁此。

    乌岭下在婆面东北面黄泥岭湾上。后山树木茂,一片乌青,故名。清末梁氏从婆面迁此。

    马岭下在婆面东面黄泥岭排上。后山似马得名。清末梁氏从婆面迁此。

    野屋在婆面西南面溪边湾里。解放前夕孙氏从小满迁此。

    鹅形在婆面西南面山湾溪边。后山似鹅而得名。梁氏解放前夕从婆面迁此。

    联半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境内山坑棋布,三溪汇一,北注苏坑河。驻石竹坝。取联合起来夺取丰收之意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苏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联丰大队。

    石竹坝在罗江圩东南面溪边。小山竹多而得名。清中赖氏从福建迁此。

    横坑在石竹坝北面山坑岭脚下。以方位得名。清中谢氏从宁都迁此。

    过路坑在石竹坝北偏东长坑里。是苏坑至洋坑必经之路而得名。清中王氏从福建迁此。

    陂头下在石竹坝西北面山坑岭脚下溪边。居水陂下方得名。清中肖氏从信丰县迁此。

    东埠在石竹坝西北面黄泥坡下小河湾里。居苏坑东部。原名东埠湾,后简称东埠。清中叶氏从福建漳州迁此。

    老杉坳在石竹坝西北面黄泥坳上。原有一头古杉而得名。清中张氏从张屋坝迁此。

    人形坝在石竹坝西偏南山坑岭脚溪坝边。后山似人,故名。清中谢氏从安远迁此。

    丝茅坪在石竹坝西偏南山坑岭脚下。以丝茅丛生得名。清中曾氏从福建迁入。

    蒋屋在石竹坝南偏西山坑岭脚小溪边。蒋氏开居,清中从广东迁此。

    大营里在石竹坝西南面山坑岭脚小溪边。地势宽阔似营盘,故名。清中肖氏从福建迁此。

    梅子坑在竹坝西南面山坑岭脚下。因梅树多而得名。清中谢氏从宁都迁此。

    狮形坝在石竹坝南偏西山坑岭脚溪坝边。后山如狮,故名。谢氏清中从宁都迁此。

    野猪陂在石竹坝西南面山坑水陂边。从前此处时有野猪出没而得名。清中陈氏从黄岭寨下迁此。

    小满大队】黄泥山岭连绵起伏,屋场稀疏,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小满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洋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小满大队,1968年并入洋坑大队,1972年恢复小满大队。

    松山下在罗江圩东偏南。后山松树多而得名。清中谢氏从安远迁此。

    小满在松山下西北面小溪汇合口。小满日奠基建村而得名。清中温氏从宁都迁此。

    西坑子在松山下北偏南山坑岭脚下。居鹅坑之西,故名。清中易氏从新陂易屋迁此。

    丫叉塘在松山下南偏西黄泥岭坳山塘边。山塘叉形,故名。清中梁氏从新陂南坑迁此。

    连塘在松山下东南面山坑岭脚下,二塘相连并成一口山塘,故名。清末黄氏从新陂庙背迁此。

    北坑在松山下南面山坑黄泥岭下。居塘坑之北得名。清中李氏从高滩迁此。

    竹大队西南属山区,余属丘陵。溪水自西往北流。沿溪属塅。驻大屋坝。以笙竹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中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竹大队。

    大屋坝在罗江圩南面溪边。屋场较大,建村小溪坝上,故名。明末林氏从福建迁此。

    杨梅园在大屋坝南偏东坡中小溪边。杨梅树多而得名。明末温氏从古嶂迁此。

    梅子坝在大屋坝西南面坑口边。小溪坝上盛产杨梅得名。清末陈氏从河头迁此。

    横嶂下在大屋坝南面边横嶂山下。明中丁氏从利村新陂迁此。

    张屋在大屋坝南偏西塅上小溪边。明末张畴结从信丰迁入。

    刁子圳在大屋坝南面塅边山脚下。村中两条圳汇合成刁字形,故名。明末丁氏从利村

    新陂迁此。

    鹅公塘在大屋坝南偏东黄泥山坡下。塘边山丘似鹅而得名。清初朱氏从古田猪婆石迁入。

    赖屋在大屋坝南偏西塅上小溪边。明代赖氏从福建迁此开居。

    黄岭背在大屋坝南偏东山坑岭脚下。居黄岭后面得名。明末谢氏从万安百家迁入。

    马头岽在大屋坝南偏西山腰上。山似马头,故名。林氏从竹大屋坝到此守庙。

    中寮在大屋坝南偏西山沟里。原属山寮,居上寮和下寮之间,故名。清末张氏从小溪船坑张屋坝迁入。

    大坝里在大屋坝南偏西溪坝上。明代林氏从前村迁此。

    【西岗大队】地属山区。西依罗仙,北靠笔架山,东南山岗连绵、人烟稀疏。驻下棚。以西岗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中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西岗大队。

    下棚在罗江圩西南面水库边。原系纸棚,居上棚下方得名。清初张氏从苏坑张屋坝迁此。

    兰山在下棚北偏西山脚下。兰氏开居。兰氏迁,今居刘氏,清中从福建迁此。

    下白竹塘在下棚北偏西坑尾山脚下。居上白竹塘下方得名。清末张氏从罗江桐梓坪迁此。

    上白竹塘在下棚北偏西坑窝里。山窝似塘。原有白竹得名。清中刘氏从兰山迁此。

    楼子下在下棚北偏西坑尾岭脚下。始建房屋有吊楼,故名。清中雷氏从赣县大田茶梓坪迁入。

    荷树窝在下棚西北山坑上。荷树多而得名。清末陈氏从罗江田心塘迁此。

    石言坑在下棚北偏东坑尾山脚下。居石言山下,故名。清中吕氏从罗坳石尾迁此。

    山子背在下棚西偏南山腰上。居瓦山后背得名。清初李氏从三门浩塘迁此。

    瓦山在下棚南偏西山坑岭脚下。村后山窝似瓦,故名。清初雷氏从福建迁此。

    长洛坳在下棚南偏西罗江往长洛的山坳上。清中张氏从苏坑迁此。

    黄岭大队】全境黄泥山岭连绵,中部稍为平缓,南高北低,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黄岭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中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黄岭大队。

    塘里在罗江圩南面山下。后山似鲤鱼,为适应鲤鱼取名塘里。清中李氏从利村塘坑迁此。

    桐梓坪在塘里北偏西山坑岭脚。因桐树多而得名。清中黄氏从兴国迁此。

    杉树下在塘里北偏东山脚下。后山杉树多而得名。清中黄氏从广东迁此。

    横坑在塘里东北面坑尾岭脚下。清中李氏从小满北坑迁此。

    蛇头咀在塘里北面山咀上。地形似蛇,故名。清中胡氏从福建迁此。

    尚书坑在塘里西北面山坑小溪边。相传从前此处出过尚书而得名。清末李氏从高滩迁此。

    海螺坑在塘里北偏东坑口岭脚下路边。后山似海螺得名。清中曾氏从联丰狮脑坪迁此。

    水竹坑在塘里东偏北坑尾山脚下。产水竹子得名。清中蒋氏从福建迁此。

    窑前在塘里北偏西岭脚下。村后原有瓦窑得名。清中李氏从福建迁此。

    周屋在塘里东面山坑岭脚小溪边。周氏开居,清中从福建迁此。

    中塅在塘里东偏南山坑岭脚下。居坑中部得名。清中蒋氏从福建迁此。

    木梓山下在塘里南偏西山坑岭脚小溪边。因后山油茶树多得名。清中袁氏从河田迁此。

    马头嶂在塘里西南面坑尾山坳上。后山似马得名。清中袁氏从西郊河田迁此。

    寨脚下在塘里东南面山坑岭脚下。村后山顶围过寨得名。清中陈氏从福建迁此。

    火草窝在塘里东南面山坑窝上。因火芥草(芒草)多而得名。清中符氏从赣县江口迁此。


    【乌坑大队】北靠猫头寨。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乌坑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小溪区太坪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乌坑大队。1963年属罗江公社称乌坑大队。

    松林庵在罗江圩南面,原是个庵。1982年谢氏从下庵迁入。

    沉坑在松林庵西偏南坑尾岭排上。因僻静而得名静坑。后谐音为沉坑。清中梁氏从鹅坑迁此。

    下水湾在松林庵南偏东山脚溪湾边。清末张氏从福建漳州迁此。

    蛇湾在松林庵南偏西黄泥岭下路边。山湾似蛇,故名。居王氏。清中从赣县江口宁州迁此。

    八泥坑在松林庵西南面山坑岭脚小溪边。属粘质土,粘脚粘工具,原名拨泥坑,后谐音写成今名。居肖氏。清末从罗江迁此。

    老屋下在松林庵南面坑垄溪边。原名乌坑,后分居在村侧建新房而称其老屋。居王氏。清中从赣县迁此。

    上场在松林庵西南面山坑岭坳上。地势较高,故名。居王氏。清中从赣县江口迁此。

    岭子脑在松林庵南偏西路边。黄泥岗坂上。地势高,故名。陈氏于清中从罗江迁此。

    杨梅坑在松林庵南偏西山坑岭脚下。产杨梅得名。清中练氏从赣县江口迁此。

    坝子上在松林庵南偏西溪坝边。清中黄氏从罗江迁此。

    灯球坑在松林庵南偏西山坑岭脚小溪边。村前一山墩似灯球,故名。清末巫氏从小溪鹅婆迁此。

    【太坪大队】东北有猫头寨,西南有龙潭山,中部地势较平缓。溪水东流。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太坪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解放初属小溪区太坪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太坪大队,1963年属罗江公社称太坪大队。

    坳上在罗江圩南面路边山坳上。清末杨氏从福建迁此。

    石灰坑在坳上北偏西坑尾山脚下。因烧过石灰窑得名。清末徐氏从罗坳迁此。

    江沙丘在坳上北偏西山坑岭脚公路旁。村前溪水冲积成沙丘,故名。明末周氏从会昌迁此。

    潺塘坑在坳上北面山坑岭脚下。潺潺泉水流入塘中得名。清中陈氏从信丰大塘迁此。

    鸦鸡峰在坳上北偏西山坳上公路边。后山形似乌鸦得名。清中黄氏从小溪八丘迁此。

    碗棚下在坳上北偏东黄泥岗下路边。自古烧碗为业得名。清末张氏从赣县迁此。

    樟树下在坳上西南面山坳上路边。以村后大樟树为名。清中杨氏从福建迁此。

    水口在坳上东偏南大坪水口边。清末舒氏从福建迁此。

    新屋下在坳上南偏西山排上路边。居黄氏。清初从小溪八丘迁此。

    塘湾里在坳上南面靠路塘边山湾里。清中张氏从福建迁此。

    车公坝在坳上南偏东山坑小溪坝上。谢氏开基,原名谢公坝。谢氏迁,入居杨氏改车公坝。清中从福建迁此。

    新安子在坳上南偏西坑尾溪边。原有庵,后又建一庵,故名。居黄氏。清末从鸦鸡嶂迁此。

    草坪嶂在坳上西南面坑尾高山下。杂草丛生,故名。李氏从本社黄岭迁入。

    岽背在上南偏东高山抗沟。居太坪背,曾开办过公社农场。今居李氏。1966年从草坪嶂迁此。

    【片村】

    白田居贡水东岸,丘陵地带。田塅庄稼与贡水相映一片青绿而得名碧田,后简称白田。胡氏明代开居,首建老屋村。

    高滩贡水河滩上。西、南、北三面濒贡水,地势高而得名。地属丘陵。境跨全大队,居李、林等姓人,李氏最早从吉水迁此建上屋村。

    下坝贡水河畔坝上,故名。居林、袁、俞等姓人,均于明末从福建迁入。袁氏最早建石角下。

    洋坑地属丘陵。坑溪汇入贡水,地势低,雨季水涨受淹,如同海洋,故名。居李、陈、黄、刘、张、龙、肖等氏。刘氏最早于清初从江口迁此建老屋场。

    鹅坑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少坑多。以地形为名。居梁、王、孙等氏。以梁氏开居最早,于清初从新陂到此首建婆面村。

    小满村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居谢、温、梁、黄、李等氏,梁氏于清中开居最早,首建ㄚ叉塘。以小满屋场较大住户多得名。

    西岗居罗江之西,山岗多而得名。居李、张、雷等氏。张氏最早于清初从福建到此开居建村下棚。

    黄岭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因黄泥岭多而得名。黄氏最先于清中从广东迁此建杉树下村。后有蒋、李、周、符等氏入居。

    山下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村庄都座落在山脚下,故名。周氏开居最早,于清中从福建到此先建周屋村,后有蒋、李入居。

    乌坑属半属区半丘陵地带。以王氏开居较早,清中从赣县江口苧州迁入。后有梁、张、肖、陈、练、巫等姓人入居。

    太坪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在较宽的坪上开了一只圩场,称太坪圩,没有圩期了而称太坪。周氏开居较早,于明末从会昌迁此首先建江沙丘,后有杨、徐、陈、黄、张、舒等氏入居。

    【林点】

    东朝山驻地南面偏西山排上。原有一只庵门朝东,故名。1970年建大队林场和茶叶基地。

    石门楼位于小满大队驻地西面石岭峡口上。建有石门,故名。石门于1957年被拆,尚存茶亭扩建为林场住所,以经营茶叶为主。

    【农点】

    黄沙坪位于罗江大队驻地西偏南山坑里。以流沙黄色得名。耕地17亩,1942年住户迁,房屋尚存,现作农点。

    中棚山位于前村大队驻地西偏北贡江岸上。与中棚村隔江相望。故名。原系山寮现属田寮。

    小东坑位于笔竹大队驻地西南面山坑岭脚下,瓦山东部。故名原属土纸棚,现作田寮。

    标木坑位于竹大队南面偏西坑沟里。以栎木得名。属季节性的造纸棚,无常住户。

    牵牛嵊位于西岗大队驻地西北面山腰上。属季节性的造纸棚。

    芭蕉位于黄岭大队驻地西偏南山沟里。以芭蕉得名。1952年建田寮。注:本篇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声明 本文由乡镇港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乡镇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乡镇港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